劉集鄉[潁上縣]

劉集鄉[潁上縣]

劉集鄉位於潁上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潁河左岸,東與楊湖鎮、黃壩鄉接壤,西北與夏橋鎮毗鄰,南臨潁河,隔河與王崗鎮、八里河鎮相望。全鄉面積73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73770畝,下轄27個村委會。

基本信息

概況

劉集鄉[潁上縣] 劉集鄉[潁上縣]
 劉集鄉位於潁上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潁河左岸,東與 楊湖鎮、黃壩鄉接壤,西北與夏橋鎮毗鄰,南臨潁河,隔河與王崗鎮、八里河鎮相望。全鄉面積73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73770畝,下轄27個 村委會。人口56138人(其中集鎮人口約12000人),居民以漢族為主,回民聚居在甘羅村。境內潁河堤旁有“秦上卿 甘羅墓”,據史書記載:“舊為甘羅住址,乃潁上八景之一”。全鄉境內地勢高窪不平,素有“五湖八崗一面坡”之稱。 

歷史沿革

建國以前,1948年 劉集剛剛解放就成立了鄉政府,首任鄉長是劉清澄,後由 李俊芳繼任鄉長。建國以來,劉集為歷屆人民政府所在地,是全鄉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地域廣闊、人口眾多。據《潁上縣誌》和《中國共產黨安徽省潁上縣組織資料史》記載:1950年開始成立劉集鄉人民政府,時任書記是江福才、 李兆勇,鄉長是錢治義、劉傳友;1957年4月成立劉集鄉基委,書記是常文翠,鄉長是 孫化民李士成;1957年11月成立劉集區公所,韓文善、喬居寬分別是書記和區長,轄區內有劉集、夏橋、李廟、張泊渡、垂崗5個大鄉,是全縣10個區公所之一;1958年10月全縣成立了10個人民公社和一個鎮,劉集鄉人民公社是其中之一,公社書記張璧良,張紹堂、常文翠任公社主任;1961年成立劉集區(全縣僅有10個區),轄劉集、葉井、 夏橋羅洋、夏門、永安、雙集、張泊渡八個公社,區委書記張璧良、區長宋有福;1969年撤銷區建製成立劉集大公社,是全縣22個大公社中的一員,由王朝隆擔任書記兼公社主任;1979年10月成立區轄劉集公社,隸屬楊湖區;1992年撤區並鄉後恢復劉集大鄉,直至今日。 

農業

劉集鄉[潁上縣] 劉集鄉[潁上縣]
 劉集鄉自然資源豐富,土壤肥沃,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。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、水稻、黃豆、紅芋等;經濟作物有薯類、棉花、瓜果等。近年來全鄉立足農業,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,由原來的以糧食種植為主,調整為適度穩定糧食生產,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;由低產劣質品種,調整為高效優質品種。目前,全鄉 農業生產已形成三大塊格局即:以夏楊路為中心,東部以水稻為主,中部以旱糧為主,西部以蔬菜、瓜果、棉花等經濟作物為主,且形成了規模,農業效益逐年好轉。特別是楊周村棉花生產已與縣棉麻公司簽訂了購銷契約,實行了訂單農業,農民收益大幅度增長。200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2431噸,產值達3744萬元。 

養殖業

  劉集鄉低湖窪地較多,溝塘渠星羅棋布,良好的 自然資源非常適合發展養殖業。近年來,養殖業有了很大的發展,“三三制”養殖(即:豬牛羊“三大養”,雞鴨鵝“三小養”,鱉蝦蟹“三特養”)逐步走上了規模化、品牌化的道路。畜、禽、肉年產量達1110噸,產值1554萬元;以鱉、蝦、蟹為主體的特種水產養殖,已成為全鄉漁業生產的主角,呈現出蓬勃生機,其中張郢村的羅氏沼蝦、白對蝦,湖稍的甲魚、毛蟹已打出了品牌,產品遠銷省內外。2003年,全鄉養殖業實現產值1500萬元,占農業產值的37%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,使劉集正由農業大鄉向農業強鄉轉變。 

鄉鎮企業

近幾年隨著國家鼓勵扶持個私企業政策的相繼出台,劉集鄉黨委政府採取了“政策引導、信息服務、資金幫貸、制度保障”的方法,大力扶持以個私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的發展。使個體私營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。目前劉集鄉個私企業主要有田川皮革塗飾公司、劉集板材廠、楊集米廠、 亞東輪窯廠、燈泡廠、建築公司及各類養殖場等總計23家。2003年共吸納就業人員1000餘人,合理安排了農村富餘勞動力。其中田川皮革塗飾公司總資產300百萬元,年產值1000萬元,利潤200萬元。其產品科技含量高,市場前景廣闊,產品遠銷到浙江、上海、天津等十多個大中城市,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,是劉集鄉民營企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隨著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和林業生產的迅速發展,劉集鄉的木材加工業發展較快。劉集板材廠已發展有3家,年產值200萬元,利潤50萬元,每年解決富餘勞動力100餘人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。湖稍村的特種水產養殖聞名遐邇,占地2000多畝,養殖甲魚螃蟹各類特種水產品,被評為全省水產養殖先進單位。 
200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7642 萬元,財政收入367 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679 元,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1446萬元,上繳稅金 55萬元。 

交通、郵電、文教、衛生

    劉集鄉交通便利,夏(橋)楊(湖)公路穿越全境與102省道相連,大部分村鋪上了硬基路,晴雨通車。水上運輸方便,潁河從其南部穿過,上至潁上、阜陽等地,下與淮河相通,是運輸建材物資和農副產品的重要渠道。通訊設施發達,有4200門程控電話和眾多行動電話與全國聯網,為經濟發展捕捉信息提供了方便,發揮了重要作用。鄉政府還建立了電視差轉台,實現了村村通廣播,有線電視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,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。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,全鄉共有中國小校23所(含民辦),其中中學4所,國小19所,在校學生近9000人,教職工總數325人;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%以上,教育普及率達96.5%,均達到省頒和部頒標準。 劉集中學的畢業升學率位居全縣前列。劉集中心國小是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命名的縣重點希望國小,素質教育成績喜人。劉集衛生院是全縣第一個股份制衛生院,設備先進,設施日趨完善。村村建立了衛生室,基本上解決了民眾就醫問題。 
集鎮建設“三縱三橫”開發已形成規模,集市貿易空前繁榮。劉集、三優集、葉井集市每年都舉辦隆重的物資交流大會,搞活了流通,促進了發展。目前劉集鄉經濟發展,社會穩定,政通人和,百業興旺,正逐步向全面建設小康鄉邁進。 

特種水產養殖

劉集鄉從本鄉的實際出發,提出了“著眼於當地資源,以市場為紐帶,以效益為目標,在開發上做文章,突出發展養殖業”的發展思路,近幾年已形成了一批高產、高效養殖基地,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 

湖稍村特種水產養殖

   湖稍村的特種水產——甲魚、河蟹譽滿省內外,遠銷 上海廣東香港等地。如今湖稍村池塘相連,養殖基地2000多畝,養鱉大王——科技致富帶頭人汪德壽就住在此村。汪德壽,男,現年41歲,中專文化,87年開始從事特種水產養殖,歷盡磨難,艱苦創業,生產經營規模從小到大,品種從單一甲魚自然養殖發展到甲魚、河蟹自然及大棚溫室相結合的綜合養殖,目前他的甲魚養殖水面有200畝,河蟹養殖水面近1500畝,擁有固定資產400多萬元,年利潤達百萬元。汪德壽同志致富不忘鄉鄰,他無償地向民眾提供養殖技術及資金,帶動湖稍村200多戶走上了致富路,並且形成了規模養殖。被省政府授予“科技示範村”。汪德壽同志還十分關心社會公益事業,近幾年累計向社會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幣30多萬元。他先後獲“全國青年星火科技帶頭人”、“安徽省勞動模範”、“潁上縣十大傑出青年”和“安徽省十大傑出青年農民”稱號,並榮獲“安徽青年五四獎”。先後當選為團省委委員,團市委委員,團縣委常委,阜陽市人大代表。2001年被評為第五屆 中國傑出青年農民。 

張郢村特種水產養殖

 劉集鄉張郢村特種水產養殖主要以 養殖羅氏沼蝦、白對蝦為主兼帶魚類。養殖水面300多畝,擁有固定資產40餘萬元,年產蝦5萬多斤,年銷售額100萬元,純收入40萬元。其產品產量高、營養價值豐富,銷售普及全省各市縣,遠銷到江蘇、山東等地。養蝦能手李法勇,現年34歲,高中文化,為人誠實守信,聰明能幹。1993年到上海南匯區果園太平洋水產公司打工,他一邊打工一邊潛心鑽研養技術,由於他謙虛好學,刻苦認真,經過三年的時間,他熟練掌握了養蝦技術。1996年3月,李法勇返鄉創業。他白手起家,苦心經營,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,使自己的養殖場的規模逐年擴大,如今已從剛開始的五畝發展到300餘畝,經濟效益也在連年遞增。他不但蝦養得好,而且還是個種植能手,他所種植的“黃金瓜”“無籽西瓜”遠近聞名,曾受到縣領導的充分肯定。為了使全村人近快脫貧致富,李法勇將自己的養殖和種植技術手把手地傳授民眾,使全村的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好轉。他曾多次被評為縣級農村致富帶頭人、科技星火帶頭人,當地民眾都稱他為致富“小能人”。  

安徽潁上縣的鄉鎮

 潁上縣地處黃淮平原南端,淮河、潁河在潁上交匯。全縣面積1859平方公里,有151萬人口、160萬畝耕地,轄31個鄉鎮、24個居委會,有27個民族,漢族占99.9%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